谈阅读
林晓莉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曾做过一首《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不足三十字就描绘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寒冬夜晚,一个书呆子秉烛夜读,忘记时间,忘记睡眠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忘记了锦衾下的娇妻,当然也可能是美妾。美人看郎君如此用功也不好催促,躺在床上等啊等,慢慢就睡着了,醒来发现枕边还没有人,抬头一看,香炉已经没有烟气了,而书呆子还在灯下读书,不由得怒从中来,起身夺了他的灯,“读书读书,就知道读书,也不看看现在是几更天了!”
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书籍几乎可以算是获取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读书人得了读书病,恰如现代人得了手机综合症,也算是见怪不怪吧。
读书入迷,其实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侈享受。首先,要有一本能够激起你阅读兴趣的书,其次,要求此时读者的心态必须是平静的,通俗点说就是必须要心中无事,方可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书里面去。入迷的时候,你自身不复存在,身外的人和事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书中所述的世界。这样的体验最早发生在小学时候,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时候,一个人坐在床边,就那样入迷了,直到姐姐过来喊了一声,顿时惊的将书掉在了地上。所以,即使过了几乎20年,仍然依稀记得书里面的某些情节,比如孙少平的奶奶将药片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药片变成黑色的泥丸,比如孙少平的姐姐嫁给二流子王满银……
现在回头再想,为什么最愉快的阅读体验都发生在童年?难道是因为那时候的身心是纯而静的,没有烦恼没有目标,那时候的时间就是时间,一分钟就是一分钟,每一刻的感受都只来源于当时的体验。而现在,时间不是时间,是进度,是未完成的任务,是不断递增的年龄,内心的安宁总被潜意识的紧迫感所打乱,很难静下心来真正去读什么。在很多阳光明媚的时候,心血来潮,用玻璃杯泡一壶好看的茶,摆一本书在光线最好的角度,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尝试从各种角度拍出美照,绞尽脑汁想出标语或者刻意的什么也不说,之后终于发完朋友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不时地拿起手机,看那红色的小圈圈数量不断增加。那本摆在那里做道具的书,最后真的仅仅是沦为了道具。此时我们的满足感不是来源于在美好的午后读一本好书,而是朋友圈里点赞数的增加。
一直认为,只有一页一页的读纸质书,才算得上阅读,现在无论手机还是电脑,还是kindle,都无法带给人与读纸质书一样的阅读感受,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而现实是,如今国人的纸质书平均阅读量基本都少的可怜,想想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留下那么多描绘读书乐趣的诗文,也留下那么要多读书读好书的劝诫,而我们却几乎成了全世界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也实在是让人羞愧汗颜。中国人对手机的痴迷,已经几乎成了世人皆知的不争事实。记得去泰国旅游时,当地泰籍导游曾说,不同国家的客人到了某个地方,第一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人会首先问酒吧在哪里,美国人会首先问泳池在哪里,而我们中国人会首先问有没有wifi? 当时住的酒店设有连海泳池,躺在泳池边太阳伞下的老外大多都是捧一本书在读,而我们这群中国人要么是在低头盯着手机,要么就是在拿着手机狂拍。我想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会不会是源于中国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面,在各种现实压力面前,个体参与者内心越来越焦躁,存在感越来越缺失呢?
大学时候,曾有几乎一年的时间都是在书店里度过的,因为不喜欢学校图书馆,觉得规矩太多,书也陈旧。那时候,北京中关村第三极书局还没有倒闭,每天上完课就直奔而去。找一个角落,席地而坐,翻一本挑选出的书,吃着零食,间或透过窗外看楼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看对面的咖啡馆。感觉就像坐在出世和入世的边界,退一步,是书中世界,进一步,是热闹红尘,随时都可以在静和动中转身,偶尔的寂寞,也可以被喧嚣的人群冲淡。惭愧的是,我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自已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而是因为自己几乎已经丢失了这个习惯,我想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里面,同样由对读书充满兴趣到现在阅读量少的可怜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吧。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面,曾经描绘了她和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期间,二人相伴肆意读书的情形,想想那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无忧。民国时代之所以出了那么多大师巨儒,那么多如辜鸿铭、陈寅格等动辄精通几国语言,学贯中西的天才泰斗,跟他们能够有比现代还要好的机会走出国门,把几乎全部时间花在读书上,肯定是密不可分的。假设这些大师们生活在当下,他们的很多时间应该也会被手机互联网和形形色色的社交所占据,他们还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就呢?
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时间长了其中的细枝末节都会忘记,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品格。”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一个真正书读的多的人,面目中眼神里总会熏染一些书卷气,或安祥或睿智或通达,总之就是会让人望之不觉粗俗。与人有人缘,与地有地缘,你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也是一种书缘。这种缘分所带给人的福报也许往往超乎人想象,且不说古人曾经赤裸裸描绘和向往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单是那一段段在阅读中度过的平静时光,眼界的拓展,大脑的充实,就已经是金钱买不到的收获了。
最后,对每一个还保留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艳羡。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拾安宁,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品茗读书,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欣赏文字之美妙,体验故事之生动,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已经收获了幸福或者正在感受着幸福的人。